引言:
隨著外部市場的變化和集團業務的發展,產品管理變革和可持續發展成為Z設計院經營層面的核心問題,建設基于IPD的產品管理新體系是公司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通過本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企業如何啟動IPD體系建設?完整的IPD體系建設要經歷哪些階段?在IPD體系建設的不同階段,企業將獲得哪些價值?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Z設計院IPD變革中的頂層規劃和變革方案。
頂層規劃:構建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體系
公司內部存在兩種主要的管理思想:一種是基于經驗的傳統項目制管理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公司對于服務類產品、硬件類產品和軟件類產品的管理都傾向于采用項目管理為主線的管理模式,特別是服務類產品和軟件類產品,將交付過程進行了細分,并將交付過程按項目進行了管理,但是卻忽視了規劃和開發過程;另一種是基于標桿案例的產品制管理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公司傾向于采用產品生命周期為主線的管理模式,特別是硬件類產品,將開發過程進行了細分,并將成果按模塊或產品進行了管理,但卻忽視了產品規劃和產品上市交付。還有相當一部分員工分不清項目和產品,認為項目和產品是一回事,管理模式也是一樣的,造成了公司內部管理思想不統一、方法不一致,產品管理和項目管理都存在問題。
在產品管理體系頂層設計中,AMT向公司管理層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公司已經積累形成了自有的“項目”和“產品”,并且分布在各專業所;同時,公司已經積累了大量“技術”,實際已形成“項目+產品+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構建“項目+產品+技術”的頂層管理模式,既繼承了公司的歷史管理經驗,又適合公司建設新的集中化、規范化的產品管理體系。
第二,公司過去的管理變革和提升,包括專業機構協助建立的和自我摸索建立的產品技術管理體系應予以繼承,根據聯合項目組對公司產品的分析,應建立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體系,并借鑒IPD框架,構建公司的產品管理體系頂層框架。
第三,但華為的IPD體系不可照搬,須充分融合行業業務和產品特征以及公司積累的經驗,建立適合公司業務的統一的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體系,并分別設計服務類產品、硬件類產品和軟件類產品的產品管理體系。以上思路得到了公司管理層的一致同意。
變革:從傳統技術管理邁向IPD管理
圍繞如何實施管理變革,AMT顧問與Z設計院高層及集團領導、聯合項目組開展了高層研討和跨業務研討會議,將公司從傳統技術管理邁向IPD管理這一議題拓展到戰略層面、業務層面、運營層面和執行層面,重點針對主動型業務、“項目+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產品線“前漏斗”市場化運作、產品創新和技術引領展開討論并達成一致認知,并充分研討了新的產品管理體系與集團的接口、公司層面的頂層設計與整體框架、各產品線/專業所/研究中心/分公司在新體系中的作用等,就公司通過IPD變革最終實現“提質增效、戰略轉型”形成以下解決方案。
一、松土:革新理念
在本次咨詢過程中,通過深層次調研訪談、專題會議、管理理念培訓、沙盤模擬推演和變革工作坊,在公司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產品線總監、主任/副主任、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部門經理、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中,針對以下理念建立認知與共識:
1. IPD經營思想和管理理念
2.公司業務面臨的危機與發展的瓶頸
3.公司歷史經驗的傳承與革新
4.公司管理現狀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5.公司傳統管理與IPD管理的矛盾,邁向IPD管理的必要性
6.被動型業務與主動型業務的區別,開展主動型業務的必要性
7.項目、產品和技術的關系,“項目+產品+技術”管理模式
8.“前漏斗”與“后漏斗”的概念,產品線“前漏斗”市場化運作模式
9.創新的邏輯,產品創新和技術引領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0.通過IPD變革最終實現“提質增效、戰略轉型”的解決方案
通過松土,從思想上影響各級管理者認識到公司之前的管理模式雖然取得了成績,但在新環境、新競爭、新要求下必須進行革新,新的產品管理體系在充分繼承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借鑒華為等企業的優秀經驗,是公司改變現狀、扔掉包袱、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公司的IPD變革是長期戰略行動,除了AMT顧問和Z設計院組成的聯合項目組之外,還需要各級干部、各產品線、各職能領域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已有的制度流程也要全部納入變革過程。
二、培育:發現業務
啟動業務層面的梳理,重點針對三大類業務中的高價值業務和可持續業務進行甄別和分析,以及新業務、新產品和新技術,初步探索主動型業務和“前漏斗”管理模式,開始尋找產品創新的切入點。
1.分別梳理三大類業務板塊,初步判斷有利于公司的走勢和路徑
2.針對三大類業務板塊,分析和甄別現有業務中的高價值業務和可持續業務,發現現有業務中缺少的高價值業務
3.根據高價值業務和可持續業務,使用創新邏輯,尋找新產品和新技術,必要時可提出新業務
4.針對新業務、新產品和新技術,提出新規劃和新項目需求
5.產品線初步探索主動型業務和“前漏斗”管理模式,結合IPD業務模式,提出業務創新的想法和思路
6.聯合產品線和專業所,尋找產品創新的切入點,引導培育新業務
在后續工作中,持續進行業務梳理,包括但不限于:
1.持續構建和完善業務分層體系
2.持續梳理業務,發現有投資價值和有持續經營價值的業務,停止低價值業務
3.持續優化產品體系,升級產品目錄,持續提高產品對業務的支撐作用
4.持續優化技術體系,建立技術索引,持續提高技術對產品的支撐作用
5.持續優化項目體系,優化項目管理,持續提高項目對業務、產品和技術的支撐作用
6.持續培育新業務,開展創新,發現機會,創造利益增長點
三、筑路:規范流程
啟動產品管理體系的框架設計,重點針對三大類業務,設計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的體系框架和產品開發流程(L2),并組織培訓;在完成三大類業務產品管理體系框架設計后,提出公司產品管理平臺功能框架及需求分析。
1.針對三大類業務,分析現有流程和制度,對照IPD,指出不足之處和不規范的地方,提出建立規范流程體系的必要性
2.分別針對三大類業務,分析典型產品的特征,對照IPD進行詳細分析并指出管理中的問題,提出產品分級分類管理建議、產品管理解決方案和產品管理體系框架,設計產品開發流程(L2)
3.分析現有產品管理平臺功能,論證規范平臺的需求,提出公司產品管理平臺功能框架
在后續工作中,持續建設規范流程(L3-L5),完成建立集中化、規范化的產品管理體系,包括但不限于:
1.產品戰略制定和執行流程及文件模板
2.解決方案目錄、產品目錄、工程配置手冊和技術索引及文件模板
3.解決方案/系統規劃、產品(包)規劃、平臺規劃、技術/IP/CBB規劃、數據/工具規劃流程及文件模板
4.解決方案開發流程、產品開發流程、技術預研流程、技術開發流程、平臺/IP/CBB開發流程和數據/工具開發流程及文件模板
5.市場領域:市場經營分析流程、需求管理流程、市場管理流程、面向客戶營銷流程和業務決策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6.研發領域:研發強度與績效分析流程、研發項目立項流程、研發(敏捷)項目管理流程、平臺/CBB管理流程、數據/工具管理流程、版本管理流程、變更管理流程、編碼規范管理流程、測試用例管理流程、SQA/PQA管理流程和技術評審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7.制造領域:制造合格率與成本分析流程、BOM管理流程、工藝管理流程、試制管理流程和返修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8.采購領域:供應鏈價值與效能分析流程、技術供應商管理流程、研發采購流程、物料庫管理流程和產品數據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9.人力資源領域:復合矩陣組織、角色體系、人力資本分析流程、職責管理流程、任職資格管理流程、管道管理流程、團隊管理流程和績效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10.財務領域:公司級、產品線級和產品級ROI分析流程、成本費用管理流程、研發預決算管理流程、成本核算流程和產品定價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11.質量領域:全面質量分析流程、過程質量管理流程、模板質量管理流程、交付質量管理流程、技術支持管理流程、標準與規范管理流程、測試與缺陷管理流程和質量回溯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12.工程交付領域:交付價值分析流程、工程項目立項流程、交付項目管理流程、版本管理流程和外協管理流程等及文件模板
跟隨規范流程(L3-L5)的建設,持續建設配套體系,包括但不限于:
1.組織建設與優化:復合矩陣組織、IRB/IPMT/ITMT/PMT/PDT等重量級團隊、狼性團隊文化、角色責任和虛擬團隊運作模式、多維度職業發展通道與多層次任職資格體系、項目成員的管道管理、以業務為導向的多頭績效體系、以及公司需要的新部門與新職能等
2.內部的資本管理:財務投資與預決算體系、分層級的產品經營數據統計與分析系統、產品成本核算體系、產品生命周期的財務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的財務換算工具、資產損耗與質量故障的財務換算工具、產品/技術/項目的ROI工具等
3.業務層面的項目管理:產品線戰略與業務規劃管理體系、解決方案與產品組合管理體系(含產品包管理)、業務群/產品族/項目群管理體系(含BU/BG管理)、PMO與交付項目管理體系、投標項目管理與大客戶營銷項目管理等
4.內部標準與規范:業務分層標準與產品邊界規范、需求管理標準與立項管理規范、產品驗證與產品上市規范、技術成熟度標準與認證規范、硬件/軟件/圖紙設計規范、質量檢驗標準與過程質量管理規范、LPDT/SQA/PQA等角色工作規范、外協伙伴與供應商準入標準與管理規范、產品數據管理規范等
5.支撐體系:產品數據管理平臺(IT)、培訓與資格認證體系、技術支持管理體系、業務變革與流程變革管理體系、版本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端到端營銷線索管理體系、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等
四、調速:提升能力
圍繞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全面提升公司對外的產品適應性和對內的規?;?、精細化產品開發和質量保障水平,支撐公司高質、高效提供產品和服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能力:
1.戰略與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分析能力
2.“項目+產品+技術”新型管理能力
3.業務創新與業務拓展能力
4.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
5.端到端并行開發能力
6.客戶端解決方案能力
7.產品交付與質量保證能力、技術支持能力
8.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價值管理能力
9.復雜項目管理能力、項目群管理能力
10.決策與評審能力
11.中高級人員儲備、人員培養與配置能力
12.資源整合與外協能力、合作伙伴與供應商管理能力
13.財務核算與成本控制能力、定價與回款能力
14.產品數據管理能力、IT能力
通過能力提升,完善公司的能力結構,大幅提升公司現有的傳統業務、傳統產品和傳統項目的管理能力,拓展新業務、新產品和新項目所需的管理能力,具備創新能力、主動型業務能力、“項目+產品+技術”管理能力、端到端流程運營能力、集成開發能力和高效決策能力等,完成產品管理體系(L3-L5)建設,實現“提質增效”。
五、沖刺:回歸市場
在流程建設和能力建設完成后,咨詢內容從體系建設變為業務落地,重點變革公司的業務運營模式,通過被動變主動、項目變產品、產品變解決方案等,使公司業務回歸“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落地咨詢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主動型業務,以業務為主線,實施細分市場策略
2.BU、BG和PMO運作,項目和項目群運作,實施業務交付策略
3.“前漏斗”市場運作與解決方案營銷,打通市場與研發
4.從規劃到執行、從需求到上市的端到端集成產品開發(MM+OR+IPD)落地
5.從市場到線索、線索到現金、問題到解決的一體化營銷(MTL+LTC+ITR)落地
6.以市場為導向的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實施創新策略
7.打通業務鏈,分離產品開發與技術開發,實施貨架式開發策略
8.挖掘產品價值,重塑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實施長尾經營策略
9.全面提升各地區的合同交付與技術支持,在促進各地區業務發展的同時構建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實施大連接策略
10.以產品市場成功為目標,全面改革績效評價標準,建立包括財務核算、質量檢驗、客戶滿意、成本與利潤等在內的數據系統,實施數字化策略
通過回歸市場的一系列舉措,讓公司各部門、各產品線、各級管理者適應IPD的運營模式,同時讓體系建設的成果落地到各部門、各產品線、各級管理者的日常業務中,讓他們熟悉和使用各流程和工具,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同時,通過業務落地,引導公司邁向真正的IPD管理,實施市場化運作,提高內部效率,做大業務價值,擴大業務營收。
六、突破:改變戰略
在回歸市場后,咨詢內容變為戰略調整,公司在已經建立產品管理體系(流程+能力)、適配業務運營(落地)的基礎上,進行戰略層面的調整和變革,幫助公司走出困境、打破“天花板”、穩步轉型發展。戰略咨詢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1.公司愿景與使命管理
2.全球流程與業務變革
3.以客戶為中心設計(UCD)
4.開發戰略到執行(DSTE)
5.從平臺戰略到數字化戰略
6.技術領先戰略
通過戰略調整,提高公司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一套新的戰略體系,使公司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市場變化,以期從跟隨市場變為主導市場,提高產品價值和市場份額,并使公司從局部市場的低價競爭走向全面市場的多種價值競爭、從單一產品競爭走向綜合服務競爭、從低速機會式增長走向高速穩健式增長,實現“戰略轉型”。
IPD變革是一項影響深遠、需要持續開展的深度管理變革。Z設計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經初步建成了基于IPD的全院“產品管理體系”框架,對服務類、硬件類、軟件類三大類產品開始進行端到端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未來,體系的落地實施和配套建設還需要更長的時日,讓我們期待Z設計院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建成以“項目+產品+技術”為核心的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體系,順利實現設計院管理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您有任何管理提升和數字化轉型問題,都可以致電400-881-2881,或點擊“聯系我們”。我們將即時為您解答,或預約專家進行一對一溝通。
400-881-2881